在欢乐与热烈的氛围中,“苏超”和“村超”赛事引发了人们对其更深层次意义和未来潜力的探讨:它们能为中国足球带来哪些改变?
这个话题引人深思,也为中国足球提供了更多可能性。
“民间足球赛事对整个足球发展的推动作用还需要时间验证,但其带来的积极意义已经显而易见。”白宇飞表示。虽然业余足球赛和职业赛事在竞技层面上存在明显差距,但它们在推动足球发展乃至全民体育进步中的作用是相通的。
最明显的改变在于足球氛围已经被点燃。
8月10日晚,江苏南通飞翔足球俱乐部的训练场上,八九岁的孩子们在绿茵场上全力奔跑、争抢,现场观赛的教练与家长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每一次传球和射门,每个精彩瞬间都激发了他们的欢呼与喝彩。一位家长叶子余说道:“女儿不到五岁就开始踢球,最初只是为了锻炼身体,没想到她越来越爱这项运动。今年因为‘苏超’,全家人都变成了球迷,孩子也更积极地练球了。”
对此,俱乐部创始人曹翔感触尤其深刻:“往年的暑假班大概有600人,今年因为‘苏超’的热度,人数涨到了800,足球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热议话题。”
同样地,“村超”赛事也在学校中点燃了新的足球热情,催生了“班超”活动的诞生。据榕江县车民小学党总支书记杨亚江介绍:“学校57个班,每班都组建了男女足队伍,踢球已经成为孩子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”这场校园足球运动引发连锁效应,全县踢球的学生人数从原来的两三千增长到如今的近三万人。
南京市社科联主席曹劲松认为,“无论是‘村超’还是‘苏超’,再到‘赣超’、‘桂超’,这些赛事扎根基层,贴近民众,它们不仅完善了中国足球竞赛体系,也在推广基层足球、扩大足球人口的同时,进一步反哺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。这是中国足球发展道路上一项重要的探索。”
这样的基层氛围,正在逐步夯实中国足球的人才基础。
“苏超”南通队的35名参赛队员中,有不少人出自南通海门足球小镇的珂缔缘俱乐部。俱乐部成立之初,仅有7名球员,而如今它已发展为拥有从U7到U19完整梯队的青少年足球俱乐部,球员人数超过200名,教练多达30余人,还拥有一支职业队。俱乐部媒体负责人吉伟表示:“得益于‘苏超’的影响力,今年的‘省长杯’青少年足球赛吸引了2万多名观众,这种现场氛围对球员的提高尤为重要。”
在南通这个体育氛围浓厚的城市,基层足球的成效已经初显。最早期的学员李贤成,如今已成长为“苏超”南通队的队长,并在职业赛场上崭露头角。而另一位曾经的学员,则在大学毕业后回归俱乐部担任教练。曹翔强调:“我们不仅要让孩子们喜欢踢球,更要为他们提供长远发展的机会和出路。”
而这条不断延展的道路,还包括体育氛围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。
体育运动,尤其是足球,具有强大的产业链延展能力。从俱乐部运营、场馆租赁到广告宣传、周边商品开发,足球赛事带动了一系列经济活动的兴起。近年来,不仅足球,各种类似篮球、网球以及冰雪运动的比赛,也在逐渐点燃各自领域的观众热情,它们背后同样延伸出庞大的产业链条。
“大众体育的体系搭建,为职业体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,当教练培训、赛事运营、体育装备制造等成为产业链的一部分时,体育的经济潜力被充分释放。”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孟庆延总结道。
显然,中国足球正在通过这些扎根民间的赛事,尝试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。这不仅是体育的进步,更可能成为推动产业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力量。




